摘要: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率大概在30%左右,社区绿地率也是一样的。这是否意味着城市有足大的空间来容纳和储存雨水?就这一点来讲,“海绵城市能否实现和城市的绿地率没有数据上的直接关联...
2021年洪水内涝多地频发,从河南郑州到近日的湖北随县,暴雨给人民生活和城市经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,使城市的防洪机制遭受巨大冲击。“海绵城市”这一词再次被频繁提起,大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心也日益增强。
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率大概在30%左右,社区绿地率也是一样的。这是否意味着城市有足大的空间来容纳和储存雨水?就这一点来讲,“海绵城市能否实现和城市的绿地率没有数据上的直接关联。不论是30%或是40%,只要不能达到一个地块开发前后的雨水平衡,就算不上成功。”
很多人都认为“海绵”分布要均匀,这样才可以更高效率的吸收雨水;有些人把“海绵”等同于绿地。关于这一点,我们必须澄清:“海绵蓄水空间的分布不是要均衡,而是要合理。一般情况下,分布在低处比高处重要;汇水线上的比坡地上重要。中国的城市建设大多是把平地先开发了,山体拿来做公园绿地;山体的海绵效应远不及平地,尤其是湿地和低洼地。绿地不可能都用于消纳雨水,绝大部分的植物都经不住水淹。”
现在很多城市建设夸大其词的说自己建设的是“海绵城市”,导致很多城市盲目的追风。但真正遇到内涝问题时,才发现城市内大部分都并不是“海绵”。因此,“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搞几个阶段性的工程就可以了,而是一个长期的事情;是认知、工程模式、管理方式的改变,而非干完几个工程就一劳永逸。检验一个城市是不是海绵城市,应以小流域来衡量,任何一个局部小流域做不到雨洪平衡,这一个局部就会涝。城市其他地方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。”
郑州是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焦点,前几年花了大量的资金做海绵城市试点,然而城市内涝问题还是非常严重。“郑州的内涝问题一般是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所造成的。其城区大部分属黄河流域,小部分属淮河流域。因为黄河大堤的阻隔,城市只能向东排水,随着郑东新区建成,城市向东扩张太快,排水路径大大延长,造成排水速度跟不上。属于淮河流域的南部地区,地形过度平坦,对于瞬时的暴雨,不能及时消纳。因此也说明,海绵城市也不是万能的。所谓千年一遇的洪水,就是没有历史记载的事件,我们无法估计、防范,也就不可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雨洪系统。”
“城市要多少海绵空间不是靠多少绿地指标决定的。究竟要多少绿地是因地制宜的问题。总体来说南方比北方多,沿海比内陆多。雨水多的地方,调蓄空间就要多。”建设海绵城市不是盲目的复制粘贴,从一个城市复制到另一个城市,而应该根据城市需求来建设。
解决洪涝问题要各部门统筹协调,共同参与规划,不要单打独斗。“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式;解决洪涝的问题是其核心价值之一。防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,就是因为只有水利、市政在孤军奋战,缺少景观与规划的参与。必须从空间规划上解决问题,才是正确的方式。没有空间,雨水没地方蓄、洪水没地方跑,就导致了内涝。空间规划不介入,始终是老大难。第二个方面也是法令法规的问题。没有规矩,建设项目就会乱来,雨洪管理得依靠法规来规划。”